⤴Top⤴

帝王篇 - 五代十国

博客分类: 历史

帝王篇 - 五代十国

帝王篇 - 五代十国

由于个人比较喜欢听百家讲坛,这个系列只是作为一个笔记,而之前只在本子上记录,也比较松散,看到隋朝时候才打算写入博客 😶,干脆就一起整理下吧 😀

五代十国(907 - 979)

五代十国(907 - 979) 描述
五代(907 - 960)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十国(902 - 979) 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北汉
成立 907 唐朝灭亡,朱温篡唐,建立后梁
灭亡 960 赵匡胤建立北宋,五代结束。979 北宋统一剩余政权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

五代十国

后梁(907 - 923)

朱温篡唐 - 朱友珪弑父

朱温原于唐僖宗乾符年间投效黄巢,之后逐渐晋升为一员大将,在黄巢攻取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后,他受命抵御四面来攻的藩镇联军。中和二年,战事越发激烈,镇守全州的朱温在得不到救援之下,遂归投了敌人: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王重荣将情况汇报给流亡在四川的唐僖宗,僖宗高兴地说:“是天赐予也!”赐名全忠,授左金吾卫大将军,充任河中行营副招讨使,从此他带兵与王重荣并肩作战,每每都能取得胜利。故朱温又名朱全忠。朱温在对抗黄巢战役中收编了很多人,这些人日后都成为朱温的得力干将。

唐天祐四年四月十八日(907年6月1日),朱全忠废黜唐哀帝,自行称帝,国号梁,年号开平,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除剑南王建,淮南杨行密,晋北李克用,陇西李茂贞,辽东刘仁恭不奉后梁为正统;其余的割据势力大都向后梁称臣,并接受其册封。

朱全忠当上皇帝后次年他的头号敌人李克用就病死了,其子李存勖继晋王位。李存勖继位之时,潞州已经被梁军围攻了一年有余,形势非常危急。李存勖利用梁军以为他正忙于丧事,戒备松懈之机,亲率大军,直扑潞州,打破了梁军围攻潞州而修筑的夹寨,斩梁军统帅符道昭,梁军大败,死亡万余人。李存勖着手整顿松弛的军纪,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优抚孤寡,稳定内部秩序,选用人才,整军备战,使河东境内面貌焕然一新。

而这一时期后梁内部却接连发生变故,义武节度使王处直、成德节度使王镕,因朱全忠处心积虑地削除异己而举兵反梁,并且投靠李存勖,推其为盟主,共同反梁。朱全忠听信谗言,妒贤嫉能,杀死佑国节度使王重师,并诛灭全族;宿将氏叔琮、养子朱友恭,因参与杀害唐昭宗,朱全忠为推脱罪责,将他们处斩。众多恶劣事件导致后梁内部矛盾激化,极大地削弱了实力。开平四年(910年)柏乡之战是梁晋争衡的转折点,此战之后,战略主动权转移到晋军一方。

朱全忠流氓出身,性情暴躁残忍,晚年由于战事不利,猜忌之心日重,除了肆无忌惮地杀戮外,便是纵欲宣淫。乾化二年(912年),朱全忠败回汴梁,又转至洛阳,由于病势垂危,遂打算将朱友文从汴梁召来,嘱咐后事。郢王朱友珪虽是朱全忠的亲子,但由于其母只是一个营妓,故不为朱全忠所喜。然而朱友珪野心很大,参与到争夺储位的斗争中来。这时他的妻子张氏正在朱全忠身边陪侍,探知这个消息,并且得知朱全忠要将朱友珪贬为莱州刺史,马上密告给朱友珪。朱友珪惊恐不安,顿起杀机,于是他买通禁军将校,引兵入宫,将朱全忠杀死,称帝于洛阳。为了斩草除根,他派人赶到汴梁,杀死了朱友文。真可谓“父慈子孝”!😄

梁晋争霸 - 魏博兵变

然而朱友珪弑父篡位,引起了朱全忠诸子的气愤与不满。后梁宿将杨师厚位高权重,素为朱全忠所猜忌,这时也乘机占据魏博,朱友珪不敢得罪,杨师厚更加骄横,对于朱氏诸子视若草芥。而朱全忠的第四子朱友贞也想夺取皇位,便贿赂杨师厚。杨师厚犹豫不决之际,部下劝说道:“友珪以子弑父,天下人皆知,友贞是太祖至亲之子,仗义讨贼,名正言顺。如果一旦事成,令公又如何相处?”杨师厚醒悟,决意支持朱友贞。于是他派人入洛阳,密与赵岩、袁象先等商议举事计划。在掌握了龙骧军的兵权后,朱友珪自杀,朱友贞在汴梁称帝。

由于朱友贞是依靠禁军将校的拥戴当上皇帝的,所以即位之后,大肆赏赐,花费了巨额钱财。加之连年征战,军费开支浩大,使后梁财政日趋紧张。为了满足需要,朱友贞任用贪官污吏搜刮民财,致使社会矛盾骤然激化。杨师厚倚仗其拥立之功,更加骄矜不法,目无君主。梁末帝惧怕其势大,朝中事务无论巨细,皆先咨询后而施行,杨师厚俨然成了后梁的太上皇。好在杨师厚毕竟年高,不久就病死了。梁末帝得知消息后,如释重负,在宫中设宴庆贺。

但是杨师厚所在的魏博镇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魏博兵多将广,勇悍善战,地理位置又靠近汴梁,如果这一威胁不解除,梁末帝仍然难以安生。于是其亲信赵岩献计,不如趁其军中无主,将魏博一分为二,可以达到削弱其强势地位的目的。梁末帝听从其计,下诏将魏博分为天雄、昭德两镇,其府库将士对半而分。又恐魏博将士不服,遂派大将刘鄩(xún)率大军六万渡过黄河,逼近魏州,准备弹压。魏博将士不愿背井离乡,聚众哗变,他们纵火大掠,劫持了新任节度使贺德伦,请降于晋。李存勖喜出望外,亲率军队到魏州,接收了军政大权。这一变化对晋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仅一举占据了魏博这一军事重镇,直接威胁到后梁的统治中心汴梁,而且获得了魏博的久战精兵,李存勖的军事实力大大地增强了,尤其魏博银枪效节军的获得,意义更大,这支军队战斗力勇悍异常,李存勖收其为亲军,后来在灭亡后梁的战争中出力甚大。

梁末帝当然不甘心魏博就此失去,催促刘鄩迅速进军,收复魏博,而刘鄩坚壁不战,以避晋军锋芒。贞明二年(916年),李存勖为了引诱梁军出战,留大将李存进驻守原处,扬言自己返回太原。梁末帝闻言,又一次催促刘鄩进兵魏州,并且说:“社稷存亡,全系此战,望将军勉之!”刘鄩只好再次进兵,继而大败。这一时期后梁皇室内部的矛盾也趋激化,朱氏诸子互相猜忌,时刻想发动宫廷政变,以夺取皇位。末帝更加疏远宗室兄弟,宠信赵岩及德妃兄弟张汉鼎、张汉杰等小人(二张乱政?😭)。自此后梁政事更加混乱。

龙德三年(923年),李存勖正式称帝,为后唐庄宗,国号唐,史称后唐。后梁开始处于劣势,朱友贞众叛亲离,战争失利,束手无策,急得日夜哭泣。十月,后唐庄宗李存勖攻入开封,末帝自杀,后梁亡。

后唐(923 - 936)

蜀主出降 - 兴教门之变

李存勖与伶人同台演出,并起艺名“李天下”;因喜好演戏,而对伶人特别宠信,以致出现了伶人干政的古代少有的现象。唐末宦官大批被杀,侥幸逃生的宦官多藏匿民间。李存勖登基后,宦官势力死灰复燃。李存勖身边的宦官多达近千人。且以宦官为监军,牵制军中将领。李存勖听信伶人和宦官的谗言,疏忌宿将,弄得人人自危。大将李嗣源可谓忠心耿耿,原本是李克用养子,也遭到猜忌。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庄宗命魏王李继岌,枢密使郭崇韬,领兵六万,自凤翔走大散关入蜀;另以高季兴为东南面行营都招讨使,率荆南军攻取夔州、忠州、万州等地。唐军长驱直入,同年十一月,李继岌率大军到达成都,翌日,蜀主王衍出降,前蜀灭亡。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皇甫晖在邺都叛乱,李存勖命李嗣源前往讨伐。不料刚到魏州城下,所部发生哗变,与魏州叛军会合,共同拥戴李嗣源为帝。李嗣源起初托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后来在女婿石敬瑭以及手下安重诲、霍彦威的劝诱之下起兵造反。庄宗听闻讨伐军有变,即令怀远指挥使白从晖率骑兵扼守河阳桥,以护卫京城;又拿出金帛赏赐诸军,并亲率军趋汴梁,但为时已晚。途中闻知李嗣源已入汴梁,即仓皇回逃,至荥阳,随从士卒已散逃过半。刚抵洛阳,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亦率所部兵哗变,与京城驻军展开混战,庄宗率近卫骑兵出战,中流矢而死,史称“兴教门之变”。随后李嗣源入洛阳,被群臣拥戴为监国,不久于庄宗柩前即皇帝位,史称后唐明宗,改同光四年为天成元年。

明宗之治 - 岐阳兵变

明宗统治时期,杀贪腐,褒廉吏,罢宫人、除伶宦,废内库,后唐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十分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实际上,明宗之治并不稳定,到了明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次子秦王李从荣虽然在长子已死的情况下,担心不能继承皇位,因谋反被处死。当时李嗣源病危,于次日召李从厚回京。李从厚赶至洛阳,为李嗣源发丧,并于柩前即位。

闵帝即位后,把李嗣源养子潞王李从珂和石敬瑭当成眼中钉。闵帝先是罢李从珂之子李重吉控鹤指挥使,外任亳州团练使。又将李从珂改镇河东,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改镇成德,将成德节度使范延光改镇天雄,让自己的堂兄弟李从璋调任凤翔,接替李从珂的节度使职务。因此李从珂在部下的鼓动下,拒绝了朝廷命令,起兵造反,史称“岐阳兵变”。

应顺元年(934年)三月,朝廷军马兵临凤翔城下。李从珂登城哭诉,言其无罪,被奸人所害。禁军将领杨思权为一己私欲,遂煽动禁军兵变,率诸军投降了李从珂。李从珂尽出凤翔所有用来赏军,并许诺攻下洛阳后,再给予重赏。潞王大军很快攻下长安、华州、陕州,侍卫亲军纷纷归顺潞王。闵帝无奈,只好仓皇向魏州逃去,途中遇到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石敬瑭引兵尽杀闵帝亲随,将闵帝软禁在卫州。应顺元年(934年)四月三日,李从珂率军进入洛阳城。宰相冯道率领文武百官劝进,李从珂假意不从。次天,曹太后下诏废李从厚为鄂王,命李从珂为监国。六日,又立李从珂为帝,改应顺元年为清泰元年。

清泰二年(935年)末帝派遣武宁节度使张敬达领兵驻屯在代州,牵制并监视石敬瑭。清泰三年(936年)末帝又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企图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权。石敬瑭拒绝调任。于是,石敬瑭叛变,同时石敬瑭还上表指责李从珂即位非法,应立即将皇位让给许王李从益。末帝大怒,撕毁奏表,削其官爵。同年五月,末帝率大军讨伐石敬瑭,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表示愿意割地称臣。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亲率五万兵马增援石敬瑭,唐军与辽晋联军大战于团柏谷,唐军大败,死伤万余人。随后,石敬瑭与契丹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

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末帝见大势已去,带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太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遂亡。天福四年(939年)九月癸未,石敬瑭封许王李从益为郇国公,以奉唐祀,服色、旌旗一依旧制。

后晋(936 - 947)

割地求援 - 俯首称臣

景福元年(892年),石敬瑭生于太原汾阳里,家里排行老二,从小就沉默寡言,喜欢读兵法书,而且非常崇拜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和汉朝名将周亚夫。时任代州刺史李嗣源对他很器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李存勖听说他善于骑射,把他提拔到自己身边,李嗣源请求将他调往军中,李存勖同意了。李嗣源让他统领自己的亲军精锐骑兵“左射军”,号称“三讨军”。此后,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转战各地,成为李存勖的一员骁将。

后在军队起义哗变时,请求李嗣源在河北称帝,李嗣源病死后,石敬瑭听到消息,如丧考妣,悲痛不止。之后在李从珂兵变时,软禁闵帝而邀功,但是始终不被信任,于是起兵造反,向契丹割地求援,最终灭了后唐。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后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

石敬瑭称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亦称幽云十六州),再每年进奉帛三十万匹。不仅使中原失去大片领土,而且使契丹轻易占领了长城一带的显要地区,此后,契丹便可以长驱直入直到黄河流域,中间没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为中原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天福二年(937年),天雄节度使范廷光反于魏州,石敬瑭令东都巡检张从宾讨伐,但张从宾与之同反。继而渭州也发生兵变。是年,契丹改国号“大辽”。侍卫将军杨光远自恃重兵,干预朝政,屡有抗奏。石敬瑭常屈意服从之。天福四年(940年),杨光远擅杀范廷光,石敬瑭因畏惧杨光远,以致不敢法问。

天福六年(942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并表示与契丹决一死战。石敬瑭发兵斩安重荣,并将其头送与契丹。石敬瑭病逝后其侄石重贵继位,为后晋出帝。石重贵的亲生父亲石敬儒是石敬瑭的兄长,早年在唐庄宗部下为将,早死,所以被石敬瑭收养为子。

抗击契丹 - 亡国被辱

石重贵自掌权以来,改变了之前石敬瑭对契丹的政策,拘禁其使者,杀害契丹商人,抢夺其货物。石重贵对契丹称孙不称臣,引起契丹的不满,连年进兵侵扰中原。会同九年(946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再次征讨后晋。他指示降将赵延寿与瀛州刺史诈降,送假情报给后晋。出帝不辨真假,急于成功,遂匆忙命杜重威为统帅,统领大军北上抗击。杜重威此次出征有个人打算,他想效仿石敬瑭。所以借口此次出战深入敌境,必然要有强大的兵力才能保证成功。石重贵只好给他增兵,致使禁军皆归其麾下,京师空虚。杜重威到前线后,每日置酒作乐,不议军事,只知一味地向晋廷要求增兵运粮。晋军兵多将广,实力强于对方,由于主帅没有任何作为,反被敌军截断粮道,形势极为不利。杜重威正想使晋军处于危险境地,以便受其裹胁投降契丹。他与副帅李守贞商议,派人与契丹联系请降。耶律德光虽然包围了晋军,但晋军毕竟人多势众,且战斗力较强,欲想获得全胜,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当他得知杜重威率军投降的消息后,大喜过望,马上许愿事成后立他为帝。于是杜重威招集诸将,伏甲于营中,宣布投降契丹,诸将中虽有不愿意者,但在刀剑的威胁下,也只好连署降表。当杜重威向全军宣布投降的消息后,全军恸哭,震天动地。杜重威投降后,耶律德光让他穿上赭黄袍,由于他早已许立赵延寿为帝,于是也让延寿同样穿上赭黄袍,将两个卖国贼玩弄于股掌之上,而实际上根本无意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人当皇帝。

由于晋军主力已经投降契丹,所以耶律德光很快进入了汴梁,俘获了石重贵及其全家,将他们迁往契丹境内。耶律德光在汴梁的后晋皇宫中称帝,改国号为辽。由于契丹军队在中原到处烧杀抢掠,美其名曰“打草谷”,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反抗。他们聚集起来,多者数万人,少者不减千百,到处打击契丹军队,杀戮契丹派来的官吏。耶律德光无力维持其在中原的统治,只好匆忙立唐明宗之子许王李从益为帝,然后率军北撤,途中一病而亡。后晋共历二帝,统治了 11 年。

石重贵是一位能力一般,但很有骨气的皇帝,他敢于同契丹开战,可惜他身边却无可用之人。他在位只有四年,国破后被俘送往契丹,北宋开宝七年,辽保宁六年(974年)六月,石重贵病死。

后汉(947 - 950)

中原无主 - 郭威篡汉

后汉创建者是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刘知远是沙陀人,家世贫寒,冒姓刘氏。早年是唐明宗部下的偏将,因为在战争中救过石敬瑭的命,遂成为石敬瑭的亲信。石敬瑭死后,刘知远预感到天下将要大乱,所以着力经营太原。为加强自己的实力,他处死了吐谷浑首领白承福,夺取了大量的财富及数千匹良马。契丹军南下攻打后晋兵临汴梁时,刘知远既不出兵救援,也不抗击契丹,而是冷眼旁观、静观其变。等到契丹攻下汴梁,灭亡后晋后,他派人奉表于契丹主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呼其为儿,并赐与木拐,相当于中原王朝赐给重要大臣的几杖。

当晋帝石重贵一行被辽兵押解北上时,他假装悲愤,率亲兵说要营救石重贵,实际走到寿阳便又转回太原。然后他亲率大军乘中原空虚之际渡过黄河,进入洛阳,杀死辽扶植的傀儡李从益母子,以绝人望。后晋开运四年(947年)二月十二日,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与他的文武将吏等,认为中原没有主人,刘知远的威望日益隆盛,众心所归,写信劝他登上帝位,刘知远谦让不答应,此后众官三次上书,诸军将吏、贵臣耆老,一个接一个地恳切陈请,才发布文告应允。十五日,刘知远看准时机,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为后汉高祖。接着,刘知远下诏禁止为契丹括取钱帛;慰劳保卫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在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等等。于是晋朝旧臣纷纷投诚归附。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因伤长子刘承训之死而病重,临终前,刘知远认为杜重威反复无常,于是授意托孤大臣除掉他。其子刘承祐继位,史称后汉隐帝。隐帝年幼,朝政被勋旧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郭威所把持,武夫掌权歧视文臣,遭致内部矛盾不断。这些武夫悍将,个个专横跋扈,议论朝政时,吵吵嚷嚷,大呼小叫,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使隐帝难于忍受。这些人只知舞枪弄刀,却根本不懂安邦定国的道理,有时争吵起来,甚至拔刀动剑,几乎闹出人命。各种跋扈行为使汉隐帝实在忍无可忍,于是和亲信商议,伏兵殿门,趁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人上朝之时,一举将他们杀死,尽灭其族。又派人刺杀镇守邺都的郭威,郭威闻讯遂举兵反抗,率领大军杀奔汴梁,击败了后汉禁军。汉隐帝落荒而逃,途中被杀。郭威进入汴州后请太后临朝称制,并决定迎立刘知远之侄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就在刘赟动身前往汴梁时郭威指使人假报契丹入寇,自己率大军出京迎敌,行至中途,兵士哗变,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为帝,然后转回汴梁。

刘赟行至宋州时郭威已抢先一步进入汴梁,逼迫太后下诏封自己为“监国”,总揽朝政大权,并以太后名义下诏废黜了刘赟,降封刘赟为开府议同三司、检校太师上柱国、湘阴公,又遣部将郭崇威到宋州将刘赟囚禁在当地。公元 951 年,郭威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年号广顺,国号周,史称后周。后汉从建立到灭亡仅三年,历二帝,是五代十国里最短命的政权。

后周(950 - 961)

高平之战 - 殿前诸班

后周太祖登基后剪除若干苛政,厉行节俭,使南流的人口再度有流回中原的倾向。然而刘赟被杀,使后汉旧将不服周廷。河东军刘崇(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得知郭威称帝后,自立为帝,建国北汉。他依辽人为援,自称侄皇帝,并且伺机伐周。后汉旧将徐州巩廷美与泰宁军慕容彦超意图叛变,有赖后周太祖陆续平定。

后周太祖郭威死于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在位四年。郭威诸子早在其起兵邺都时,就被后汉杀害于汴梁,所以只能由养子柴荣继位,即后周世宗。于继位之初遭遇定都晋阳的北汉帝刘崇与辽将杨衮联合南下潞州、泽州(今山西晋城)二州。当时周廷惊恐,大多主张稳重行事。然而后周世宗柴荣闻讯后,力排众议,决心亲征,击溃汉辽联军,史称高平之战。刘崇丢弃大量辎重,仓皇北逃。此战巩固了柴荣的地位,他为整饬军纪,斩杀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名临阵脱逃的将士,同时对作战有功的郭威外甥李重进、郭威女婿张永德赵匡胤等人给予重赏。

此后改革军事制度,精简中央禁军,补充强健之士,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内政方面,他招抚流亡,减少赋税,稳定国内经济。整顿吏治,延聘文人,打压武人政治,使后周政治清明。955 年又废天下佛寺,获取大量铜器以整顿经济。军事与经济的提升都为日后统一中国本土而建立重要的基础。

西败后蜀 - 三征南唐

高平之战过后,后周世宗开始有了统一中国的想法。955年3月,秦州部分民众赶到大梁,上书周世宗西征,被周世宗采纳。此后,周世宗和大臣们讨论了关于四方征伐的问题,最终挑选了后蜀和南唐作为进攻对象,同时也对部分大臣进行了职位调整。周世宗向大臣们询问谁可以向西攻取秦州、凤州,王溥推荐了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同年七月,向训等被阻于凤州,战事陷于僵局,而西征之师的军需供应不继,宰臣执意请求罢兵。柴荣派赵匡胤作为特使前往秦州前线视察战局,赵匡胤返回后,认为定能获胜,从而坚定了柴荣的攻讨之志。闰九月,周军大破后蜀,秦、成、阶三州相继归附。至十一月,攻克凤州,尽复四州之地。

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柴荣准备亲征南唐,先派李谷统领韩令坤等十二位将军出征。次年,因不赞同李谷持重的策略,改命李重进为淮南道行营指挥使,领赵匡胤等主动出击。五月,柴荣征集工匠“于大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绝唐兵”。

显德四年(957年)二月,柴荣因南唐援军抵达、周军不利,于是再度南征,大败南唐援军于紫金山寨,消灭唐军四万人。十一月,柴荣亲率诸军第三次征南唐,一鼓作气,泗州(今安徽泗县东南)守将举城投降,柴荣亲率水陆大军东下,得唐军舰船三百余艘,加之周军数百艘舰船,水陆俱奔,所向皆捷,连降濠州、涟水、亳州等地。显德五年(958年)正月,柴荣亲自率军攻克楚州。二月,再破扬州,继续扩大战果。三月,前往泰州、广陵、迎銮江口,大败唐军。南唐元宗李璟遣使求和,进献贡品,被迫献上四州之地,画江为界,每年进献贡物十万,以求罢兵。至此,淮南之战结束。柴荣悉平江北的淮南之地,得州十四、县六十;李璟去帝号,只称“江南国主”。四月,自扬州还京。柴荣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范,而且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之后的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显德六年(959年)一月,后周世宗正式对契丹用兵,他亲率大军自汴梁出发,直抵沧州,然后统步骑数万直入契丹境内,大军一路顺利,契丹军非逃即降,势如破竹,兵不血刃,连下莫、瀛、易三州及益津、瓦桥、淤口三关之地。正当周世宗准备向幽州进军时,由于身染重病,只得班师回朝。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昭义节度使李筠攻克北汉辽州,擒获其刺史张丕旦。同月,柴荣回到开封,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命赵匡胤接任;封长子柴宗训为梁王。同年六月十九日(7月27日),柴荣因病在开封万岁殿驾崩,终年三十九岁,在位六年。

至于为什么突然要解除张永德职务,传言柴荣在北伐途中检视各地上书,发现有人用木板写有“点检作天子”五字,于是担心张永德篡位,无可稽考。

后周中央禁军分为两支,分别为侍卫司殿前司。侍卫司最高长官指挥使即为李重进,二把手为韩通,拥有调动京城军队的权力。殿前司二把手是慕容延钊,其他高官也是赵匡胤亲信。

陈桥兵变 - 黄袍加身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三十日,周世宗柴荣驾崩,继位的周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赵匡胤此时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春正月初二日,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报称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浩大,请求派兵援助。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查之下,慌忙令澶州节度使慕容延钊率兵抵御。又命赵匡胤率兵北上御敌,赐于他金带、银器、鞍马、铠甲、器仗数十万。

初三日(2月3日),赵匡胤领军出汴梁爱景门,宣徽南院使昝居润安排筵席,朝廷众大臣饯送于郊外。傍晚时,军队行至陈桥驿(今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石守信、王审琦等策划下,鼓动士兵发动兵变,授意为他黄袍加身,拥其为皇帝。而后,赵匡胤率兵回师开封,约束将士,严禁烧杀抢掠,“宋太祖陈桥之变,与众誓约不得惊动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赵匡胤陈桥兵变还京,只有京城巡检使韩通仓皇抵抗,但随即就被王彦升所杀。宰相范质率王溥、魏仁浦等人责问赵匡胤,帐前罗彦瓌拔剑厉声:“三军无主,众将议立检点为天子,再有异言者斩”。王溥面如土色,降阶下拜,范质亦拜,赵匡胤亲自扶起,以优礼待之。

几乎没有任何抵抗,正月初四日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帝位,“宋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翰林学士承旨陶榖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赵匡胤即位后,初五日改国号为,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史称“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必定是赵匡胤的一场政治阴谋,赵匡胤之所以喝醉,迷迷糊糊被大家拥护为皇帝,是为了政治道德需要,另外契丹南下的事情也有可能是他本身一手伪造的,就是为了创造契机把兵带出去。另一方面郭威和柴荣都待他不薄,加上现在上位的皇帝只有八岁,太后也是临时加封,并无任何政治经验,又会被后人诟病欺负弱小。因此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对柴荣家族关怀备至,给予特殊待遇,也对以前后周旧臣官复原职,一朝两臣。

十国

前蜀(907 - 925)

前蜀王建所建,定都于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十八年。前蜀建立后,少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基本上能正常进行,但王建统治时赋税很繁重。王衍继位后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败。公元 925 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打前蜀,王衍投降,前蜀覆灭。

后蜀(934 - 966)

后蜀又称孟蜀,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比前蜀要小。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后唐接着又发生兵变,后唐庄宗李存勖于事变中被杀,平蜀主将郭崇韬亦因此事变身亡,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遂窃取蜀中兵权,平定叛将李绍琛,整顿吏治,成都始安,随即断绝与后唐的行政关系,效仿前蜀割据一隅,中原大乱结束之后,新即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授他为西川节度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又封孟知祥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国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孟知祥之子孟昶颇能励精图治,境内很少发生战争,是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维持了 30 多年的安宁和平。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发兵攻伐后蜀,次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将当地所有反抗全部镇压下去。

南吴(902 - 937)

南吴杨行密所建,又称“杨吴”,亦称“弘农、淮南”。杨吴政权创立者杨行密起家于庐州(今安徽合肥),依附于淮南节度使高骈,后势力渐强,遂占领扬州,扩大地盘,于景福元年(892年)八月受封淮南节度使,而后逐步兼并东南各军阀,唯独与割据苏浙的钱镠形成对峙,于天复二年(902年)受封吴王。到 905 年杨行密去世时,杨氏吴国已经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

杨行密死后,子杨渥继位,荒淫放纵,大臣徐温于天祐四年(907年)发动政变夺得大权,次年弑杀杨渥,立杨隆演为主,从此杨吴遂为徐氏所把持。927 年徐温死,子徐知诰(gào)继任其权位,扶持杨隆演之弟杨溥为帝,935 年徐知诰受封齐王,至 937 年,杨溥被迫禅位于徐知诰,杨吴遂亡,历四主,享国三十五年。

杨吴为五代前期南方最强大的政权,疆域囊括今江西全境、湖北东部、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此外还占有淮北一隅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全据东南富庶之地。杨吴政权多次与北方的后梁发生战争,杨吴试图进军中原,后梁试图征服淮南,但都以失败而终,此外,杨吴一直对东部的吴越国虎视眈眈,觊觎吴越的苏浙之地,多次发兵征讨,但都以失败告终。杨吴政权控制江南淮南,其间也未发生规模较大的战争,与南唐的交接也是以和平方式完成。为东南营造了和平安定的政治局面,恢复了唐末以来被破坏的经济,为北宋江南淮南的繁荣奠定基础。

南唐(937 - 975)

南唐李昪(biàn)在南方建立的正统王朝,定都江宁(今江苏南京),传三世历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南吴太和七年(935年)南吴睿帝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徐齐)。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立唐高祖,唐太宗的宗庙以示正统。

李昪即位后,继续保境安民,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与同时割据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尤为昌盛。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降。但不久,楚国故地被周行逢夺取,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中兴元年(958年)李璟去帝号,称国主,并向后周称臣。宋开宝四年(971年)李煜去除唐国号,并请求宋廷罢除不直称其姓名的礼遇,被宋太祖批准。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占金陵(今江苏南京),李煜奉表出降,南唐灭亡。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对后世宋朝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个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 500 万,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吴越(907 - 978)

吴越是由钱镠(liú)在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所建,定都杭州。吴越国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且接受其册封。钱镠一面向中朝称臣,一面则自为朝廷。其府署不仅称朝廷、僚属称臣,而且还自立年号,共有天宝、宝大、宝正等三个年号,直到其子钱元瓘继位,才改用中原王朝的年号。同时,他还自行与新罗、渤海等国往来,又给他们行制册、加封爵,俨然中朝皇帝。吴越国自钱镠晚年与南吴通和以后,除两度遣兵入闽国外,并无重大战争。在十国中,吴越国是比较安定的地区。钱镠修筑钱塘江石塘,又置都水营使,主管水利事业,专管治河筑堤,发展了太湖一带的圩田。通过这些措施,使境内农业生产获得发展。

宋开宝八年(975年),钱俶应赵匡胤约,出兵与北宋会师南唐金陵。十二月,钱俶入朝表贺。宋太祖赵匡胤最后消灭了割据政权南唐,十国之中仅剩吴越。高僧延寿乃德韶之法嗣,此时沉疴在身。吴越王钱弘俶前往探病时,对宋灭南唐危及吴越走向,征询延寿的意见,延寿则尽力劝谕钱弘俶“纳土归宋,舍别归总”。钱俶审时度势,遵循祖宗武肃王钱镠的遗训,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念,采纳了延寿临终遗言,为保一方生民,采取“重民轻土”之善举,毅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五月入宋京开封,遵从祖训,决定纳土归宋,将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卒,悉数献给宋朝,成就了一段顾全大局、中华一统的历史佳话。

闵国(909 - 945)

909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其长子王延翰继位。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死王延翰夺位,并于长兴四年(933年)称帝,建都长乐府(福州),年号龙启,之后闽政变内乱不断。闽天德三年(945年),闽正在打内战时南唐出兵将其攻灭。

南楚(907 - 951)

南楚是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政权,史称马楚,又称南楚、楚国,以潭州(今长沙)为首都。楚国创建者是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马殷,他挨个讨伐消灭了湖南境内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湖南。马殷在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等政策,使百姓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经济上,采取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倡纺织、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951 年,楚发生内乱,南唐乘机派大将边镐攻下长沙,灭楚。

南汉(917 - 971)

南汉位于现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唐朝末年,刘谦任封州(今广东封开)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刘谦死后,刘隐继承父职,逐步统一岭南,进位清海节度使。公元 907 年,刘隐受后梁封为大彭郡王,公元 909 年改封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为南海王。

刘隐死后,其弟刘陟袭封南海王。刘陟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广东省广州)称帝,改广州为兴王府,国号大越。次年十一月,刘陟改国号汉,史称南汉,并更名刘岩,后又更名刘龚,终名刘䶮。史称南汉高祖。971 年为北宋所灭,历四帝,54 年。

南平(924 - 963)

南平又称荆南、北楚,高季兴所建,都城为荆州。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当时,南平所辖的十州为邻道侵夺,只有江陵一城。高季兴到任后,招集流民,民渐复业,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辅佐,暗中准备割据。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史称南平或荆南。后唐灭前蜀以后,高季兴得到了归、峡二州。他本欲夺取夔、忠、万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

南平虽地狭兵弱,但却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其时南汉、闽、楚皆向后梁称臣,而每年贡奉均假道于南平;因此高季兴便邀留使者,劫其财物。至南汉、闽、楚各称帝后,高氏对南北称帝诸国,上表称臣,以获取赏赐和维持商贸往来,由是被诸国视为“高赖子”。据有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建都江陵(今湖北荆州)。其子高从诲继立,后经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继冲,于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纳地归降。

北汉(951 - 979)

北汉是十国中最后一个政权,都城晋阳(今山西太原)。领土为十二州,位置大致在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951年1月1日,隐帝被杀。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称帝,仍用后汉的乾祐年号,史称北汉。北汉是十国里唯一在北方的政权,依附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后被北宋所灭。历四帝,共28年。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南唐后主 - 李煜(937 - 978)

一目重瞳 - 意外登基

李煜,原名李从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生于南唐升元元年(937年)七夕。李煜善诗文、工书画,丰额骈齿、一目重瞳 ,因貌有奇表,遭长兄太子李弘冀猜忌。李煜为避祸,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显德六年(959年),太子弘冀病逝,钟谟以李煜酷信佛教、懦弱少德,上疏请立纪国公李从善为太子。李璟大怒,流放钟谟至饶州,封李煜为吴王,以尚书令参与政事,入住东宫。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洪州(今南昌),立李煜为太子监国,留守金陵(今南京)。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病逝,李煜在金陵登基,更名为李煜,尊母亲钟氏为圣尊后,立妃周氏为皇后(大周后),封诸弟为王;并派中书侍郎冯延鲁入宋进贡,上表(《即位上宋太祖表》)陈述南唐变故。宋太祖回赐诏书,派人前往南唐吊祭、恭贺李煜袭位。

大小周后

周娥皇(936年-965年)为南唐司徒周宗长女,十九岁时,入宫为妃,得到后主李煜恩宠。她是一个资质佳惠,美艳多才的女子,可谓是李煜的知己,李煜为她写词,而她又为李煜谱曲。她精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元宗(后主父亲)赏其艺,赐以焦桐琵琶。后主作念家山,后亦作邀醉舞。二人曾重订霓裳羽衣曲,此曲在唐之盛传,最为大曲,后主独得其谱,乃与后变易讹谬,颇去洼,繁手新昔,清越可听。

李煜的初作《浣溪纱》:“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把迷恋周后的情感,深宫香艳的情形,全部写托出来。然而人生总没有不散之筵席,不幸的事总要有一天降临到最欢乐的人们身边的。当后主二十八岁那年,周后生病了。后主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如侍父母之痴。

小周后是大司徒周宗之次女,有一次在大周后生病时,小周后前来探病,碰见李煜,两者相见便擦出爱情的火花,《菩萨蛮》就是描写两人偷情的事:“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大周后被丈夫和妹妹的双重背叛刺激的病情迅速恶化,李煜负疚万分,朝夕相伴左右,但次子仲宣之死使大周后病入膏肓,最终去世,谥“昭惠”,下葬懿陵。悔恨交加的李煜为爱妻写下了多篇诗词,已知最长的一篇是感人肺腑的《昭惠周后诔》,并自称“鳏夫煜”。

四年后,小周后被立为皇后,当时文官大臣在对李煜再次封后的贺书中对小周后去姐夫通奸气死姐姐之事加以讽刺,李煜不以为意。小周后嫁给李煜的时候,南唐国势早是江河日下,李煜对国事更没有了兴趣。专心致志地酒醉金迷。虽然对小妻子仍然宠溺,但在感情上和生活情趣方面却已经无复当年大周后时的盛况。975 年,李煜被俘后,在开封被封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史书上说赵光义多次强奸小周后。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又哭又骂,李煜在痛苦郁闷中,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

降制示尊 - 国破身降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屯兵汉阳,李煜非常恐惧,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遣其弟郑王李从善朝贡,上表奏请罢除诏书不直呼姓名的礼遇,太祖同意,但扣留李从善。同年,有商人告密,宋军于荆南建造战舰千艘,请求派人秘密焚烧北宋战船,李煜惧怕惹祸,没有批复。时国家形势紧迫,李煜忧心似焚,每天与臣下设宴酣饮,忧愁悲歌不已。

开宝五年(972年)正月,李煜下令贬损仪制:下“诏”改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改为司会府,御史台改为司宪府,翰林改为文馆,枢密院改为光政院;降诸“王”为“公”,避讳宋朝,以示尊崇。开宝六年(973年)夏,太祖遣翰林院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李煜上表愿接受北宋册封爵位,被拒。十月,内史舍人潘佑感于国运衰弱,上书极言劝谏李平为尚书令,徐铉、张洎进言“李平妖言惑众,煽动潘佑犯上”,李煜遣人收捕,潘佑在家中自杀,李平亦自缢狱中。

开宝七年(974年),李煜上表求放李从善归国,宋太祖不许。秋,宋太祖先后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以祭天为由,诏李煜入京,李煜托病不从,回复“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庙,想不到竟会这样,事既至此,唯死而已”。太祖闻信,即遣颖州团练使曹翰兵出江陵,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等随后出师,水陆并进;李煜亦筑城聚粮,大举备战。闰十月,宋军攻下池州,李煜下令全城戒严,并停止沿用北宋年号,改为干支纪年。时吴越乘机进犯常州、润州,李煜遣使质问,说以唇亡齿寒之理,吴越王不答,转送李煜书信至宋廷。 北宋攻陷芜湖和雄远军,沿采石矶搭建浮桥,渡江南进。

当时南唐朝廷内掌握军务的是陈乔和张洎,二人力主死战,但他们是一介书生,对军务一窍不通,实际掌握军务的是皇甫继勋。皇甫继勋身为南唐主帅,常常把“降宋”挂在嘴上,每闻南唐军败绩,即喜形于色,部下有献策破敌或请求出战击敌者,却往往遭其鞭打、囚禁,以致将士激愤,百姓切齿。金陵被围后,陈乔、张洎采取“坚壁以老(疲惫)宋师”的战略,令皇甫继勋统帅水陆军 10 万余人在金陵城外以秦淮河为防线,背靠金陵城进行坚守防御。但前线送来的军情都被李煜的近臣扣下不报。结果,宋兵磨刀霍霍准备攻城,李煜竟全然不知,还委派伍乔主持贡举,在金陵城内进行了南唐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南唐军与宋军生死决战,战力不足,阙城失守,金陵形势日益恶化。皇甫继勋为掩饰败迹,扣押各地告急文书,又经常借口军务繁忙,拒绝李煜召见。身为国君,李煜对战局竟不十分清楚。当时,金陵守将有才略者寥寥无几,只有宜春人卢绛稍有威望。当宋师兵临秦淮河之际,卢绛依凭水寨,拼力拒战,多次挫败宋兵渡河企图。然而,卢绛的战功不仅没有得到李煜的赏赐,反倒引起皇甫继勋忌恨。皇甫继勋又借口润州危急,说服李煜委派卢绛率军增援。此时金陵外围的南唐守军已基本被消灭,据点被夺占,金陵已成一座孤城。五月,李煜亲自登城察看形势,见宋师旌旗遍野,垒栅纵横,如梦方醒,又惊又怒。他立即召皇甫继勋入宫答话,责其隐瞒军情、流言惑众、御敌不力,下令处死。皇甫继勋刚被推出宫门,侩子手还没动手,聚观军士就一拥而上,把他乱刀砍死分吃了,一会工夫就吃了个干干净净。

开宝八年(975年) 六月,宋与吴越会师,进发润州,留后刘澄投降。洪州节度使朱令赟率兵十五万前往救援,行至皖口,遭遇宋军。朱令赟下令焚烧宋船,不料北风大作,反而烧至自身,朱令赟与战櫂都虞候王晖皆被擒(皖口之战)。外援既灭,北宋尽围金陵,昼夜攻城,金陵米粮匮乏,死者不可胜数。李煜两次派遣徐铉出使北宋,进奉大批钱物,求宋缓兵,太祖答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十二月,金陵失守,右内史侍郎陈乔自缢,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京师,宋太祖故意封其为违命侯来侮辱他,拜左千牛卫将军。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为陇西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李煜被毒死于北宋京师,时年四十二岁整(李煜亦生于七夕),北宋追赠其为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

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尤以词的成就为最大。李煜的词,存世共有三十余首,在内容上,可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虽不脱花间派习气,但在人物、场景的描写上较花间词人有较大的艺术概括力量,在部分词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