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篇 - 西晋
由于个人比较喜欢听百家讲坛,这个系列只是作为一个笔记,而之前只在本子上记录,也比较松散,看到隋朝时候才打算写入博客 😶,干脆就一起整理下吧 😀
西晋(266 - 316)
西晋乃于 265 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316 年刘曜陷长安,西晋灭亡,随后晋元帝司马睿被拥立于江南创建偏安政权东晋,属于西晋政权的延续。
西晋(266 - 316) | 描述 |
---|---|
首都 | 洛阳,312 年迁至长安 |
君主 | 晋武帝司马炎等 4 帝 |
成立 | 266 司马炎篡魏 |
灭亡 | 316 刘曜攻陷长安 |
司马懿(179 - 251)
司马懿,字仲达,是三国过期魏国权臣、政治家和军事家,曾抵御蜀汉诸葛亮的北伐军,经历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夺取政权。与其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炙手可热,权倾朝野,可谓“三马同槽”。
早期建安六年(201 年)曹操正任司空,司马懿少有博学,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但司马懿见当时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畏惧,只得就职。
联孙抗刘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司马懿任丞相军司马,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派任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七月,关羽攻荆襄,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刘。因汉献帝在许都,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蒋济、司马懿等人当时劝阻:“于禁是被洪水所淹,不是战败失守,所以国家大计并没受损,现在迁都既示弱于敌,又使人心不安;刘备、孙权外亲内疏,现在关羽得意,孙权必定更不高兴,把这事告之孙权,坐山观虎斗,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听从他的计策,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用假冒商船之計连破关羽設下的烽火台,攻佔众多城池,关羽只好回援,魏军趁势追杀,关羽损失大量兵马,最终于麦城附近中东吴埋伏而败亡。曹孙联盟胜利,樊城之危解除。
徐晃击退关羽后,曹操嫌恶荆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曹操从之,没有移民。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擒斩孟达
孟达原为蜀汉降将,曹丕命他守新城。曹丕死后,孟达欲叛魏归蜀。司马懿侦知消息后,一方面写信麻痹孟达,一方面遣军进讨,八日内行军一千二百里。孟达给诸葛亮信中认为司马氏率军来讨,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所以当司马懿提前二十余日赶来时,完全打乱了他的叛乱计划。司马懿前后总共只用了十六日,即破上庸,斩杀孟达。
抵御蜀汉 - 智斗诸葛
魏太和五年(231 年)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明帝让司马懿驻扎长安。诸葛亮先是围祁山,又招鲜卑轲比能响应。司马懿命令费曜、戴凌等留四千兵守上邽,其余兵力皆往祁山救援,司马懿亲率大军前往隃麋。就在司马懿以为诸葛亮主攻祁山时,不料诸葛亮却反其道而行,得知司马懿大军要来,分兵留攻祁山,自己却率主力奇袭上邽,迎击司马懿。郭淮、费曜等出击诸葛亮,却被诸葛亮大败。司马懿与诸葛亮遇于上邽之东,诸葛亮不断后撤将司马懿引诱至卤城祁山。司马懿既至,登山掘营,不肯战。军将领数次请战,司马懿都不准,却被讥笑。结果司马懿命袭击蜀将王平所部,却反遭诸葛亮反击,被魏延、高翔、吴班等人所破,只得退保营寨。六月,诸葛亮向汉中撤退,司马懿命张郃率军追击,张郃中箭身亡。
魏青龙二年四月(234 年),诸葛亮占据渭河南武功五丈原,想北渡渭河,被大将郭淮阻拦而失败。诸葛亮只能在渭河南与魏国大都督司马懿对峙。由于战术上的败势,司马懿据险坚守,诸葛亮曾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和挑衅,但他都无动于衷。之后再派人至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只向汉使询问诸葛亮寝食和管理政事的繁杂,不过问军旅之事,得知诸葛亮夙兴夜寐、事必躬亲,司马懿料到“亮将死矣”。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的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八月,诸葛亮终于病倒,在五丈原前线病逝。
当杨仪等人整军而还时,司马懿得知蜀汉撤退,亲自率兵来追。姜维见司马懿追来,反旗鸣鼓,司马懿不知诸葛亮已死,下令停止追击,全军返回。于是杨仪结阵而去,从容退进斜谷,百姓流传一谚语:“死诸葛惊走生仲达。”司马懿听到后,说:“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平定辽东
青龙五年(237 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对抗朝廷。景初二年(238 年)正月,魏明帝曹叡遣司马懿率军前往征讨。公孙渊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 20 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佯攻围堑,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直取公孙渊根据地襄平,迫使敌军放弃围堑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首山,迎战敌援军,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八月,襄平城破,公孙渊率数百骑兵突围,被杀于梁水。司马懿把襄平城内平民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余人及公孙渊政权官员将军等二千余人全部杀死,并将尸体堆积起来,号称“京观”。
高平陵之变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辅佐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要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真儿子曹爽。
曹芳继位后,曹爽最初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像对父亲一样对他,不敢自专。但不久曹爽听亲信丁谧之谋,排挤司马懿,明升暗降,迁他为无实权的最高虚衔太傅,自己则专擅朝政。曹爽为了加大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正始五年(244 年),意图消灭蜀汉而发动兴势之战,重用党羽邓飏、李胜,结果被王平和费祎等大败而归,相反,曹爽的威望和影响力骤跌。司马懿无法参与政令决策,为了等待时机,凝聚反击力量,于正始八年(247 年)借故生病辞职以回避曹爽。次年,李胜到荆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马懿辞行,司马懿更在他面前装出重病的样子,因此令曹爽对他更为松懈,但于此同时,司马懿却与儿子中护军司马师暗中准备发动兵变,司马师甚至为了此次政变,暗中养了死士三千人。
正始十年正月初六(249 年2月5日),少帝曹芳拜谒魏明帝之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司马懿和中护军司马师以及三千死士在皇宫内城司马门聚集,前往摆放武器的武库,途径曹爽府门,曹爽帐下督严世上楼,用弩瞄准司马懿准备射杀,曹爽门人孙谦却拉拽严世的肘制止并说:“天下事未可知!”导致严世无法袭击司马懿。司马懿控制武库后,关闭洛阳所有城门,率兵占领洛水浮桥。
司马懿控制城内,随即派人上奏皇帝曹芳,宣称奉郭太后诏书,罢免曹爽兄弟。诏书先传至曹爽手中,曹爽惶然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敢送给曹芳。大司农桓范在政变发生后不顾下属劝阻,与曹爽司马鲁芝、主簿杨综等出城劝曹爽前往许昌,然后以皇帝为号召拥兵抵抗司马懿。司马懿接连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尹大目等人劝说曹爽投降,并指着洛水发誓,允诺只要曹爽罢兵息马,交出兵权,仍可保留爵位。曹爽犹豫了一夜,最后认为投降虽然会失去政治权力,但以侯爵的身份应仍能享受荣华富贵,于是放弃抵抗,而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罪。曹爽兄弟罢官后随即回到府邸,并遭到司马懿的软禁,之后被诛灭三族。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曹氏宗室力量日渐薄弱,司马氏得以作为辅政大臣全面掌握权力,逐步控制曹魏朝政,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同时蒋济因此事件认为自己失信于曹爽而自责病死。而王凌和令狐愚认为魏帝曹芳年幼平庸而司马懿独揽大权,于是于两年后发动兵变企图推翻曹芳和司马懿,另立年长的曹彪为帝,后被司马懿夷族。另一方面驻守雍州的征蜀护军夏侯霸因与曹爽有亲戚关系,同时身为征西将军的侄儿夏侯玄被征召入洛邑,由于恐惧会遭司马氏逼害,同时与自己不和的郭淮又出任征西将军,令他十分不安,因而逃入蜀汉。
嘉平三年(251 年),司马懿病逝于洛阳,享年 72 岁。承其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不树不坟,不设明器。265 年,其孙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为皇帝,庙号高祖,谥号宣皇帝。
司马师(208 - 255)
司马师是三国时期魏国后期权臣,官至大将军。西晋开国君主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司马懿与张春华的长子,司马昭的兄长。继承父权后,先肃清内乱,又击败东吴的权臣诸葛恪,并逐渐控制魏国政权。
新城之战
253 年五月,吴国太傅诸葛恪派遣二十万大军包围合肥新城,朝廷纷纷议论,担心分兵攻打淮泗,并有守住各个水口的打算。司马师说道:“诸葛恪刚得到吴国的权力,欲使用一时的权力,合兵于合肥新城,希望再次成功,没有空余时间攻击青州和徐州。况且水路口岸不单只一个,多防的地方则用多兵,少防的地方则不足以抵御。”诸葛恪把兵力全都集中在合肥新城,就如司马师所料,并派司马孚督诸军二十万防御,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等请战。司马师命令诸将以高垒来对待,诸葛恪相持数月,攻城兵力力竭,死伤过半。司马师命文钦督遣精锐部队会合,要其断诸葛恪的退路,毌丘俭等将断后。诸葛恪惧怕而遁逃,文钦上前大败敌军,斩首万余人。
擅行废立 - 毌丘俭之乱
254 年二月,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被司马师灭族。司马师对曹芳有所猜疑,同年九月联合大臣上奏郭太后,列举曹芳年长不亲政、沉迷女色、废弃讲学、弃辱儒士等罪名,废掉曹芳的帝位,封为齐王。司马师本来打算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为皇帝。郭太后指出曹据于礼是她的叔叔,曹据若继皇位,则太后之位将免除,因此易魏文帝曹丕之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255 年正月,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听说司马师擅行废立之事,起兵征讨司马师,并且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当成人质送到东吴,向孙亮讨好,却并未得到东吴的大力支援。毌丘俭、文钦渡过淮河由寿春向西进发,没有办法捣洛阳占许昌,走到了项县就停住了。司马师吩咐监军王基带领前锋部队扎在“南顿”监视毌丘俭、文钦,派遣诸葛诞带领豫州的兵,进攻寿春,派遣胡遵带领青州、徐州的兵,斜出谯县与今日的商丘之间,断绝毌丘俭、文钦从项县回归寿春的路。司马师自己亲率主力,屯聚在汝阳。又叫邓艾带一万多名“泰山诸军”部队到乐嘉县,做出不堪一击的样子,引诱毌丘俭、文钦出击。毌丘俭果然就叫文钦来打邓艾,司马师就指挥大股骑兵,从后面袭击文钦,文钦大败。毌丘俭在项县城里听到消息,慌忙弃城而走。毌丘俭走到慎县以后,躲在河旁的草丛里被老百姓射死。文钦一口气逃往了东吴。毌丘氏与文氏两家的人,凡是留在魏国的都被司马师所诛杀。
255 年闰正月,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经常流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病情加重,之后逝世。
司马昭(211 - 265)
司马昭乃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曹魏后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承其兄权位,消灭蜀汉,掌握曹魏。灭蜀后一年逝世,其子司马炎逼曹奂禅让后称帝,追司马昭为太祖文皇帝。
诸葛诞之乱
诸葛诞见好友邓飏、夏侯玄等先后被诛杀,而王凌和毌丘俭亦被夷灭三族,心中十分不安,于是在当地收买人心,又蓄养数千死士自保。甘露元年(256 年),诸葛诞以东吴有意进攻为由,向朝廷要求增兵十万和沿淮河筑城抵御。甘露二年(257 年),司马昭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诸葛诞接得诏命后十分害怕,于是发动叛变,征集淮南将士和一年粮食据守寿春,并到东吴请求援兵,但还是被重重包围。次年正月,城中粮食渐渐枯竭,诸葛诞与文钦和唐咨于是拼命突围,但伤亡惨重,被逼撤回城内。诸葛诞更因为与文钦以往的嫌隙和尽释北方人以节省粮食的分歧而杀死文钦,使得其子文鸯和文虎向曹魏投降,之后诸葛诞兵败被杀。
弑君曹髦
曹髦对当时专权的司马昭非常不满,于是决定寻找机会向司马昭发动反击。甘露五年五月戊子日晚(260 年6月1日),曹髦打算次日召集百官罢黜司马昭,行动前让冗从仆射李昭等整备军队在陵云台待命,并召见王沈、王经、王业等三人,将废黜司马昭的诏书向三人展示,曹髦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王沈、王经却事后出宫立即将曹髦的密谋告诉司马昭。司马昭召集中护军贾充等做好准备进宫镇压。曹髦得知密谋败露,也决定率领宫人三百余人进攻司马昭府邸。司马昭马上派兵入宫镇压,双方在宫内东止车门相遇,中护军贾充在南阙下率军迎战曹髦,贾充命令成济杀曹髦,成济一剑从曹髦胸部刺穿,曹髦立即死在车上。公众要求以弑君罪处决贾充,但司马昭为了推卸责任,把责任全推给下手的成济,将他们处死并将他们的家属交廷尉治罪。之后司马昭立曹奂为魏元帝,曹奂实际上毫无权力,在大臣和军队中也没有任何势力,完全是司马昭的傀儡。
南降阿斗 - 乐不思蜀
263 年夏,权握曹魏实权的司马昭决定对蜀汉发动最后的战役,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钟会的军队相持,钟会不能前进。邓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并在绵竹击杀诸葛瞻,进逼成都。当时蜀汉兵多在剑阁,而成都兵少。当蜀君臣闻魏军到来时,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先逃向南中地区,也有人建议东投孙吴,其中光禄大夫谯周则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十一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魏军占领成都,同时派遣太常张峻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 温庭筠
蜀国灭亡之后,刘禅和旧臣被押解到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有次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还思念蜀国吗,刘禅答曰:“此间乐,不思蜀”。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诚如遵命。”
阿斗虽然看起来呆头呆脑,但是很可能是自保手段,诸葛亮早期就面对刘备评价过他“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司马炎(236 - 290)
夺取政权
266 年,身为司马昭长子的晋王、相国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建立西晋。曹奂则被封为陈留王,并迁居邺城,仍保有皇帝仪仗、用皇家礼仪祭祖、不以臣下自称。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西晋第一个年号为泰始,第二个年号为咸宁(我的老家也叫咸宁 😶)
击灭东吴
晋武帝施行了一系列进步政策增强国力,发展生产。此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民心不附。为了防御吴国,司马炎派羊祜镇守襄阳与吴将陆抗对峙,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泰始十年(274年)陆抗去世,二年后羊祜提议伐吴,遭群臣反对而作罢。咸宁四年(278年)羊祜病故,临终推荐杜预镇守荆州。咸宁五年(279年)西北秃发树机能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伐吴之时,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二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于隔年三月逼近建业,孙皓见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三国时期结束。
世风日下 - 君臣赛富
西晋的皇族和贵族都有优裕的经济基础,政治的安定与统一更帮助他们累积了大量的财富,于是纵情享受,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晋武帝领先作了荒淫奢纵的表率,《晋书·胡贵嫔传》称:晋武“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奢侈浪费,风气日渐败坏。公卿贵游也跟着竞富争豪,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还“无处下箸”,他的儿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异,一天膳费二万钱。王恺是武帝的母舅,曾与当时首富石崇比赛炫耀财富,争夸豪丽。为维持这种奢靡腐化的生活,必然加紧聚敛,因此贪污纳贿,习以为常,当时有人指:“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可见为害之大。间接养成了其子的生活态度,当有人向晋惠帝报告老百姓无食物吃(天下荒饥,百姓饿死),晋惠帝却反问:“何不食肉糜?”。
另一方面社会又弥漫清谈虚浮之风,很多执政人员如王衍等不干实事,专于谈玄,甚至选拔官员还要看谁说得最玄。从而导致西晋世风日下,社会逐渐动荡。
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 - 《晋书 - 刘惔传》
贾南风弄权
由于司马炎长子死得早,于是次子晋惠帝司马衷继位,但是晋惠帝一般被评价为“甚愚”,王夫之说他是“土木偶人”,智力上有些问题,泰始七年(271 年),贾充被任命到长安镇守,令贾充十分忧虑,荀勖于是建议贾充嫁女儿给尚未娶太子妃的太子司马衷。起初晋武帝司马炎以贾南风姿色一般,悍妒泼辣,不适合当太子妃,但经过皇后杨艳及荀勖等极力推荐之下,司马炎最终同意让司马衷娶贾南风。泰始八年(272 年),贾南风正式被册立为太子妃。其实贾充一开始想把小女儿嫁给司马衷,由于小女儿年龄小,个子太矮,临时决定由贾南风代替妹妹出嫁。
永熙元年(290年),司马炎病种不能言,乃诏中书,以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共辅王室。杨骏惧怕失势,曾经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之后口宣帝旨作遗诏,让自己单独辅政,身为外戚的太傅杨皇后父亲杨骏借此机会成为唯一的辅政大臣。惠帝继位,贾妃被封为皇后。贾皇后在早年被废的危机之中,受到杨皇后的多次劝诫,却不知杨皇后曾尽力营救她,反倒以为是她向司马炎中伤她,因而对杨皇后极为怨恨。惠帝继位后贾皇后不对杨芷尊敬礼待,反而更打算参与政事,却被杨骏阻挠。次年,贾皇后因杨骏的阻碍而勾结殿中中郎孟观、李肇和寺人监董猛等密谋诛除杨骏和废掉太后杨芷。贾南风又派李肇联络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要求他们领兵讨伐杨骏,其中司马玮同意,于是请求入朝,杨骏不敢阻止。司马玮入朝后,孟观、李肇等又指使司马衷下诏,诬告杨骏谋反,又派东安公司马繇领四百人讨伐杨骏,司马玮驻屯司马门。杨骏最先在府第中被杀,后又收捕卫将军杨珧、太子太保杨济等,皆夷三族。贾南风后又因杨芷曾在布帛中写“救太傅者有赏”而称杨太后一同谋反,矫诏废杨太后为庶人,徙于自己亦曾险被囚禁之金墉城,第二年被活活饿死。
诛杀外戚杨氏集团后,贾皇后则与族兄贾模、从舅郭彰、妹妹贾午之子贾谧、司马玮和司马繇一同干预国事。此时,因贾皇后愈来愈暴戾,令司马繇打算废掉她,但因司马亮指控司马繇意图专擅朝政而将他免官,并将他流放到带方郡,危机才得以解决。贾皇后又看准了司马玮和司马亮不和,要司马衷罢免二人,后又矫诏命司马玮诛除司马亮和卫瓘两名辅政大臣。司马玮诛杀二人后,太子少傅张华派董猛劝贾皇后顺道诛杀司马玮,贾南风随即下令诛杀司马玮,可怜司马玮这颗棋子。贾皇后得以专权,在她和张华联合执政的十年时间里,国家的局势总体而言比较稳定。
贾皇后母亲郭槐见贾南风无子,常常劝他疼爱太子司马遹(yù),直至临死亦恳切要求贾皇后要爱护太子。但贾皇后不听,甚至要谋害太子。元康九年(299年),贾皇后假称当年在武帝丧期间曾有孕生子,因事情隐密没有对外宣布,并拿来妹夫韩寿之子韩慰祖充当亲生儿子,要废掉太子司马遹,以韩慰祖作为太子。于是强行灌醉司马遹,伪造字据称其谋反,随后被废。
次年(300年),因甚有名望的太子被废,很多人都十分愤怒,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殿中中郎士猗等更图谋废掉贾皇后,重新立司马遹为太子,并向赵王司马伦的亲信孙秀游说。孙秀听后同意,并报告司马伦,更图谋为司马伦夺取权力。孙秀后即施行反间计,称宫中有人打算废掉贾皇后而让司马遹复位,配合民间怨恨之声,令贾皇后大为惊惧;司马伦和孙秀于是劝贾谧杀死司马遹以绝民众之心。贾皇后于是命太医令程据带毒药,矫诏命黄门孙虑前去毒杀司马遹,但司马遹不肯服食,孙虑最终以药杵将司马遹杀害。这个举动成了赵王司马伦讨伐贾皇后的借口。
下月,赵王司马伦假造诏书,以谋害太子的罪名要废掉贾皇后,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入宫后即杀掉贾谧,又派齐王司马冏收捕贾皇后并押她到金墉城,又废她为庶人,后又收捕贾南风的党羽如赵粲、贾午、程据等。同时,司马伦将一些有声望的大臣如司空张华、尚书仆射裴𬱟等收捕并处死,方便专权。司马伦在诛杀贾后党羽和张华等人后自领相国位,独揽大权,不久即以金屑酒毒杀贾南风。
八王之乱
武帝去世以后,太子无力掌控国家,皇后贾南风趁机掌握朝政,并有宗室诸王参与,最终发展成诸王为了争权而运用自己封国军队及地方影响力互相攻伐,引发八王之乱。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杀死贾后,随后又废黜惠帝,自即帝位。赵王伦的篡位引起了宗室诸王的普遍反对,政变开始演变为内战。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yóng)起兵讨伐赵王伦,拥惠帝复位,随后三王又互相厮杀,长沙王司马乂(yì)、东海王司马越也卷入了战争。诸王各引效忠于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内迁的民族参战使北方社会陷入严重的动荡和混乱。自惠帝即位至此卷入政变和内战的主要有汝南、楚、赵、齐、成都、河间、长沙和东海八位宗王,故史称“八王之乱”。至光熙元年(306年),前七王皆已败死,东海王越最终控制了朝政,毒死惠帝,立怀帝。八王之乱遂结束。
八王之乱相关人物世系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蓝色字体为为八王,绿色字体为为皇帝及太子,红色字体为参与乱事的其他王:
永嘉之乱 - 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期间多年来的战争造成严重破坏,亦动摇了西晋朝廷的统治基础。永兴元年(304 年),匈奴贵族刘渊乘时起兵于并州离石,建国号为汉。当时的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虽然试图讨伐,但都未能有效消灭他们,反而汉国一直对外扩张,并州大部分土地及司州的河东郡、平阳郡都落入汉国控制;另外一些在河北一带地方起兵对抗晋朝的势力如石勒、王弥等都附于汉国,并得汉国授予官爵,这些都令汉国成为一个严重威胁晋朝统治的军事力量。
八王之乱后,东海王越执掌朝廷,毒死惠帝后,司马越在晋怀帝司马炽即位后继续专权,但他未能集中力量讨伐影响国内多处的反叛势力,反而诛杀大臣,大失众望,亦令人心不安。晋怀帝亦不满司马越专权,于是联结苟晞对抗他。司马越面对此形势,于是在永嘉四年(310 年)以讨伐石勒为由率领京师四万军队及行台出屯项县,留部将何伦及李恽与东海王妃裴氏、世子司马毗等留戍京师,遂令洛阳兵力薄弱,宫殿台省都再无守卫,盗贼横行,洛阳城中亦发生饥荒。永嘉五年(311 年),苟晞上奏司马越的罪行,怀帝亦下诏讨伐司马越,不久司马越在忧惧之中于项县去世。太尉王衍及襄阳王司马范率军护送灵柩归东海封国安葬。大军虽然没有发布司马越的死讯,但石勒所率骑兵还是在四月追至苦县宁平城,击败将军钱端,将这支晋朝中央军队及所俘行台官员共十多万人尽数杀害,晋廷遂再无力量抵抗外族政权。
司马越死后,原留京的何伦、李恽闻讯即率领东海王妃及世子等众人出奔,但不久亦为石勒所灭。洛阳城中饥荒严重,发生了人食人的事件,大部分官员亦已经逃跑了,晋怀帝此才决意东奔仓垣,命司徒傅祗准备船只,可是晋怀帝当时已无护卫可用,与数十个朝士一起走至铜驼街就遭到盗贼劫掠,被逼撤还宫中。
刘渊在位期间已经数度派兵南侵,其子刘聪于永嘉四年(310 年)继位后继续这个行动。永嘉五年(311 年)年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二万七千兵攻洛阳,兵至河南县沿途已经十二度击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馀人。呼延晏接著攻下洛阳平昌门,纵火焚烧东阳门及城内府寺,并等待刘曜、石勒及王弥的增援部队前来。六月,呼延晏以外援未至,带著俘虏和掠夺战利品离去,并将停靠在洛水用作出奔的船只焚毁。不久,王弥与刘曜先后攻至洛阳,王弥遂与呼延晏于六月丁酉日攻破宣阳门,直入南宫,攻进太极前殿,在皇宫中大肆搜掠。晋怀帝出华林园门,打算西出长安,但途中为汉国士兵所俘,留在洛阳的王公大臣和平民计有三万多人被杀,宫中所藏被掠夺一空,晋朝宗庙被焚毁,皇陵遭到挖掘破坏。当时王弥劝刘曜上请迁都洛阳,但刘曜认为洛阳四面受敌不可防守,于是将洛阳皇宫焚毁,俘晋怀帝与六颗玉玺,连同一些晋臣回归平阳。313 年正月,晋怀帝在朝会上被命令为斟酒的仆人,有晋朝旧臣号哭,令刘聪反感,不久用毒酒毒杀怀帝。
晋怀帝于洛阳被俘之后司马邺(晋愍帝)逃亡许昌,后在雍州刺史贾疋的护送下逃入长安,之后被封为皇太子。313 年晋怀帝于平阳遇害之后,司马邺于长安即帝位,改元建兴。晋愍帝继位时,西晋已经没有可以作战的能力,而且长安也没有可与前赵作战的物资。316 年8月刘曜发兵攻打长安,并切断长安的粮运。晋愍帝在食断粮绝的情况之下于建兴四年(316年12月11日)投降前赵,西晋就此灭亡。之后晋愍帝被送往平阳,封为怀平侯,并且承受为狩猎队伍前导以及为宴会洗杯子等杂役的屈辱,之后被杀。
衣冠南渡 - 建立东晋
晋建武年间,司马睿率中原汉族士族臣民从西晋京师洛阳南逃。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晋元帝重建朝廷,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晋室渡江后,定都江东建康,史称东晋,也是古代中国正统皇朝首次由中原迁都至江南,亦是继孙吴后在江南建立的第二个汉人建立的偏安皇朝,连同南朝四个皇朝,合称六朝。大量的侨州侨郡的设立,深刻地影响了东晋的政治面貌。同时,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进一步迁往南方。